">
中国(广州)国际物流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可应用于各种场景的工业机器人。
“广州有很深厚的工业基础,在研制人形机器人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新西兰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院长陈小奇认为,在汽车、家电等领域,广州的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制造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深的沉淀。工业自动化的基础积累是广州的后发优势,但工业机器人在应用于更为复杂的制造业场景中遇到了“瓶颈”。“很多作业需要更加智能化、要求更高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新一代机器人去完成。”
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机器人技术团队吴鸿敏博士也表示,在传统工业场景中,工业机器人应从“操作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其灵巧精准操作和环境自适应能力。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机器人协会会长徐强则认为,人形机器人需要多个高性能部件,但目前的产业链还不足以支撑此需求。在关键模组产业链上游的是核心零部件生产商,最重要的包含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而中游是本体生产商,最重要的包含工业机器人本体、服务机器人本体等;因为上游零部件和中游本体所供应的是标准化产品,有着非常明显的规模效应“护城河”;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最重要的包含单项系统集成商、综合系统集成商等。因为系统集成商所供应的是非标准化产品,使得下游在应用中具备很丰富的经验,在整个产业链中拥有重要的竞争力。
“但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还不完善。比如雷达用的是车用雷达,摄像头用的是家用产品,机械臂来自工业机器人。”徐强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指出,尽管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已实现少量国产替代,但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极大差距,最突出的问题仍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业低端化”问题是当前工业机器人产业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
广州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梁万前则认为,目前广州的机器人产业规模不够大,没有行业规模较大领军企业(50亿元~100亿元级大企业),同时,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主要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4%~8%,个别达10%,产业创新体系尚在健全中。
“本质上,通用型人形机器人产业和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没有过大区别,无非就是结构和控制更为复杂一些。”陈小奇建议,广州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方面能调动现有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一些厂家,升级做一些更精密、更灵活、更轻量化的产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集聚效应,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政策吸引企业和人才来穗发展。“比如产业链上有做精密机械加工的,有做AI算法的,也有做视觉、听觉传感的,要让他们把广州作为将来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高地,在广州可以感觉到做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归属感’。”
陈小奇表示,工业机器人通常是放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作业,不涉及与人之间的交互,所以也不会涉及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但类人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是不一样的,需要仔细考虑与人之间的交互性和安全性问题。所以,人形机器人产业在硬件、软件方面都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定位,例如将发展方向从工业机器人转移到人机交互、人机共融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这个新赛道。
徐强同样建议,应引导人形机器人创新要素向基础好、潜力大的地区汇聚,立足各地特色和产业优势建设孵化器和产业园等,打造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应用场景佳的优势集聚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同时,构建产业协同生态,推动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企业跨领域合作,开展技术应用联合攻关,增强软硬协同适配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南方基金中证2000ETF基金经理李佳亮表示,在电驱动产品方面,人形机器人相较于工业机器人拥有更多的关节,因此电驱动产品如伺服、舵机、线性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的需求会大幅度的增加。这类公司在这一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
“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陈小奇认为,是确立以应用为导向发展人形机器人,还是确立以共性技术为导向发展人形机器人,是政府需考虑的问题。他建议,广州以应用为导向牵引,在一些企业或行业中推广应用人形机器人,切实解决产业中遇到的一些“痛点”。
他表示,只有以应用为牵引,才能尽可能快速地进行产业化。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通过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将企业的制造能力进行升级,才能在全球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梁万前也建议,可以围绕广州市支柱产业布局机器人产业。除汽车制造业外,广州的生物制造、医疗健康产业在省内有着非常明显优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力,可优先考虑布局医疗机器人和生物制造相关机器人、养老机器人和更具柔性的机器人,培育未来机器人产业。
里工实业总裁李卫铳表示,作为机器人本体公司,希望政府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无论是研发经费的支持还是提供更多应用资源帮助机器人快速迭代,这有益于行业的发展。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表示,希望有相关补贴政策出台,扶持机器人企业的成长。因为机器人行业的门槛是非常高的,研发投入也非常大。他介绍,目前他们正在筹备成立一个智能机器人产业基金,由基金带头去投资一些企业,带动社会资本跟投,对公司进行扶持。
“在人才方面,除了需要引进机器人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外,还要培养本地的人才。”陈小奇说,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他举例,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出台一些举措培养自己的高层次人才,包括本硕博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以及与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联合设立“超级机器人珠峰班”,专门培养年轻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去年我们招了第一个‘超级机器人珠峰班’的学生,本硕博贯通,上课的老师都是华南理工大学工程学科优秀的教师。我们大家都希望这些同学在本硕博连读之后,研制出一些核心技术和可以产业化的技术。”
徐强建议,广州可设立市一级的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该中心可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AI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此外,他建议广州市科技部门制定人形机器人领域专项研发计划,针对人形机器人本体设计和自主系统、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智能感知和决策优化算法、人形机器人交互系统及有关标准、人形机器人安全及伦理等方面做重点资助,加大技术创新和布局,尽快提升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率。
“我们计划成立一个创新联合体,集合应用企业和高校资源等。”任玉桐说,通过创新联合体一起攻关解决一些关键零部件难题,解决应用场景中碰到的“痛点”和“盲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解释,人形机器人分解后,加在一起的关键零部件有几百个,理论上只有这几百个零部件全部都做到了“一流”,才能真正将人形机器人做好。
“目前广州缺乏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协作机器人企业。”梁万前建议,培育或引进1~2家协作机器人骨干企业。协作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未来必争之地,某一些程度上是人形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前景,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极强。
徐强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带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针对人形机器人的部组件配套、特色化集成及场景化应用等,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打造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
孙志强预计,智能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云平台将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赛道,推动工业机器人品牌国产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使得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应用更完善和广泛。随着新技术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突破,将催生出关联性强、发展前途广阔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应用场景,使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更趋广泛性、个性化、定制化。
“我希望‘真正去干活的’人形机器人出现在广州。”陈小奇说,比如“焊工”“油漆工”甚至“清洁工”,希望广州能出现这样一些人形机器人,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得到验证。“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广州在这方面的发展前途还是很光明的,但是一定要快、要有紧迫感。”
跟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产业专家走进广州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线实地调研,一股澎湃的热潮扑面而来,让人有一种“未来已来”的感觉。机器人能干什么?这个原本在脑海中有些抽象的话题开始变得具体起来。
调研团队来到广州几家机器人研发企业调研时,恰逢广交会期间。很多外国客商正是在广交会现场看到了广州的机器人展示,才专门来到企业实地查看,准备将机器人引入他们的国家。有的厂商还当场下了订单。一款能向酒店房间送物品的送货机器人备受参展商欢迎。“其实送货机器人在国内很普及了,但在一些其他几个国家,他们依旧是觉得很新鲜。有的一下子就下了几十台的订单。”一家机器人公司负责人欣喜地和记者说。当前,随技术加速演进,机器人产业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的潜在能力大,有望成为未来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亮点。
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前景,几乎所有的生产厂商都一致看好。“这一个市场(机器人)会比汽车、手机加起来还要大几倍,可能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制造业,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说。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最新预测,未来5至10年,人形机器人将迎来颠覆性、变革式、爆发式增长。2021年至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71%,拥有万亿美元级市场空间。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等利好叠加的机遇期,有望实现极速发展。
对于广州来说,加速布局机器人产业时不我待。目前,广州还缺乏具备“全机”生产能力的领军企业,正如调研团成员所说,广州应加速集中政策、资金、技术、高精尖人才团队,加快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研发中心,聚集产业链形成未来产业新赛道。这其中需要充分的发挥政府资金对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对具有成长潜力的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创新型公司进行重点支持。